激情久久中文字幕,久久91精品国产91久久跳,美女又爽又黄网站,草久久久久久,日韩精品视频在线观看网站,在线一二区,全黄特一级

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發展規劃處>職教研究 > 正文

關于職業教育若干基本問題的再認識之一

作者: 來源: 發布時間:2025年08月27日 點擊數:10 字號:【

關于職業教育若干基本問題的再認識之一

——面向未來的發展論

作為一種教育類型,職業教育不僅自成系統,更以社會子系統的形式嵌入了社會經濟發展的大系統之中。因此,職業教育的發展從來都不僅是教育系統內部的問題,職業教育的每一次變革都源自教育系統內外部的共同作用。由產業變革、社會變遷帶來的人力資本、技術資本和文化資本等需求側改革,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職業教育的辦學規模、結構、形態及其質量觀。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史就是一部職業技術教育伴隨教育事業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新技術新工藝進步變革而不斷轉型發展的歷史。近代以來,中國職業教育百余年的發展歷程融入了救國、強國、富民、振興等多元要素,在與世界職業教育發展同頻共振的同時,充分體現了中國政治制度、經濟體制、社會形態和文化底蘊的時代特征。面向未來,中國職業教育需要秉持系統發展、統籌發展和融合發展的觀念,在改革和創新中探求體現發展趨勢、融入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辦學思想與發展模式。

一、職業教育的系統發展

(一)明確各級職業教育的發展定位和運行機制

構建一個縱向貫通、橫向融通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早在1985年的《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就有所體現。該文件明確提出了“從初級到高級、行業配套、結構合理又能與普通教育相互溝通的職業技術教育體系”的建設愿景。之所以在改革開放初期就提出了職業教育體系化的發展目標,根源在于改革開放后各行各業的迅速發展,對各類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黨中央高瞻遠矚,敏銳地關注到工人隊伍中處于中堅力量的高技能人才,而高技能人才的培養遠非某單個學段或職前培訓就能完成,因此必須將體系化視為解決高技能人才系統化培養的關鍵思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入的背景下,職業院校教育管理和實施的專業化程度不斷加深,這也為現代職業教育的體系化、建制化提供了可能。

目前,我國已經建立起了包括中等職業教育、高職專科教育和高職本科教育在內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而這一體系的合理性建立在對三個層次教育的辦學定位上。

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歷經波折,尤其是在堅持就業導向和升學導向間曾有過多次影響廣泛的討論。就業和升學本身并不矛盾,每個學生都有選擇自己發展方式的權利和機會。但從我國產業轉型升級對人才的需求、人民群眾對接受更高質量教育的需求來看,中等職業教育必須面向未來,明確自身辦學的核心功能,實現辦學方向的與時俱進。如今,中等職業教育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中的基礎性定位基本得到確立。所謂基礎性,強調的是中職要為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奠基,著重為更高一級的職業教育輸送高質量生源,要強化學生對職業教育的認同感,培養學生面向崗位群的核心能力,挖掘未來接受高等教育的潛力。

高職專科教育是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主體,也是技術技能型人才穩定供給最重要的來源。高職專科教育應在崗位群核心能力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在特定領域內的綜合職業能力,在嫻熟操作的基礎上,一定程度上能創造性地為復雜問題情境制訂解決方案。

高職本科教育則是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龍頭,在具有本科教育基本特征的同時,提升學生在某一領域的專業性要求,旨在將學生培養成為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和創新精神,能高質量完成現場操作、員工管理、資源統籌、問題解決等復雜情境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這類人才與普通高等教育培養的應用型人才在能力結構和就業面向上已存在相當程度的重疊部分,但培養這類人才的路徑卻是具有職業教育特色的,即堅持以實踐為起點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邏輯,把實踐行動作為指導理論學習、培養職業能力的主線,因而應當具有鮮明的職業教育特點。

總之,從中職到高職專科再到高職本科,不變的是人才培養的類型,變化的則是人才應具備的理論知識的抽象水平和職業能力的復合程度。

(二)深化省域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改革

我國幅員遼闊,各省經濟社會發展基礎不一,職業教育發展水平和服務能力也有較大差別,因此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不僅需要國家層面統一的頂層設計,更需要基于各省職業教育的發展基礎和社會需求,形成具有省域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及其發展模式。這既回應了我國職業教育發展事權在地方的管理體制,更體現了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社會需求同頻共振的發展規律。

深化省域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改革,其支點是處理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職業教育治理中的關系問題,發揮央地協作共治職業教育的優勢。21世紀以來,我國職業教育不斷探索和改革治理模式,形成了以部省共建為核心的省域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改革新模式。部省共建的核心是發揮教育部和省級政府各自的資源稟賦和改革優勢,合作破解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的難題,尤其是那些需要跨部門協作的改革難題,并通過這一機制將探索的經驗上升為全國層面的改革方案,從而降低地方改革探索的成本、提升中央改革的效率。2019—2023年,教育部相繼啟動了與10余個省份的部省共建職業教育項目,被稱為“中國規模最大的職業教育綜合改革典型實驗”。尤其是2023年發布的《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中,將部省共建由項目升級為工作機制,使央地協作和地方跨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得以固化,成為各地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改革的重要抓手。近5年來,江蘇蘇錫常都市圈職業教育改革、山東職業教育高地建設等,涌現出一批省域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改革的新成果,如混合所有制辦學、提升職業院校辦學自主權、改革教師招聘和績效考核制度等。

職教高考也是省域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改革的重要任務。體系內的學生具有向上流動的需求,因此,體系內要形成一個遴選機制,將那些適合接受高等教育,具有培養成為大國工匠、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潛質的學生篩選出來。目前,江蘇、山東、湖北、四川等省都已經啟動了不同形式的職教高考改革,改革的重心也逐漸從基礎制度、考試方式轉向命題質量、選拔策略等。但職教高考并不意味著強制分流,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保留了為在職員工提供繼續教育的入口,任何人在生涯發展的任何一個階段都可以進入體系中接受職業教育,工學結合不僅體現在空間維度上,更體現在時間維度上。

(三)突出貫通人才培養模式

貫通培養是針對特定人才的成長規律而創新設計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長學制的工學交替,更符合職業能力的形成規律,有利于培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中建立了不同層級間的貫通培養模式,如中高(中職與高職專科)貫通、高本(高職專科與高職本科)貫通、中本(中職與高職本科)貫通等。江蘇省首創了五年制高職發展模式,在組織層面實現了中高職教育的一體化,進一步提升了貫通人才培養的效率和質量。此外,一些省份創新了貫通學制的設計模式,如河北省的“2(中職)+2(企業)+2(高職專科)”貫通培養,其背后的邏輯是探索在學制層面開展工學結合,讓人才培養更貼近企業用工需求,更符合高技能人才成長規律。

如今,貫通人才培養模式已經實現了地域上的全覆蓋,部分省份中職與高職專科貫通項目招生數量甚至超過了高職專科其他招生渠道的招生數量。這在鞏固中職在職教體系的基礎性地位、提升人才培養效率的同時,也帶來了貫通培養定位失焦的問題,即貫通的一體化特征被淡化,生源鎖定功能被強化。一些貫通培養項目,并未在課程層面實現一體化,課程重復、目標偏移、資源配置低效等問題頻現。出現這些問題,本質上是缺乏對貫通培養人才特殊價值的認識。在肯定貫通培養模式的同時,未來要深入研究貫通培養的優勢和限度,明確什么樣的專業更適合開展貫通培養,將貫通培養發展成高技能人才單獨招生、單獨培養、單獨發展的特殊通道,同時,創新與貫通培養模式相適應的課程開發模式、實習實訓模式、教師發展模式等,真正將不同層次職業教育間的一體化人才培養落實到各個環節。

二、職業教育的統籌發展

(一)統籌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帶動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自職業教育的類型地位確立以來,高等職業教育區別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特征問題就被學界和辦學主體反復討論。當高職專科教育掙脫了在高等教育體系中“低層次教育”的定位后,究竟應如何去認識這類高等教育的特殊性?職業性和高等性之間的關系應如何去界定?關于這些問題,最早可以追溯至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中職大規模升格為高職帶來的辦學定位大討論。嵌入論、融合論、有機統一論、類型論等觀點,無不透露出辦學實踐和理念創新的時代印記。如今,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了統籌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的發展,尤其是高職本科辦學的落地生根,需要我們站在新的歷史高度和職業教育發展樣態,探索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規律。

未來,高等職業教育應堅持“在特色中開放發展”的基本思路。所謂堅持特色,即高等職業教育應該形成有類型特色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應用型人才在傳統學術型高校、應用型高校中均有培養,高職專科和高職本科院校亦是如此,但對于高等職業院校而言,其人才培養以實踐問題為邏輯起點,堅持以實踐帶動理論發展,以技術知識生產和應用為旨歸。所謂堅持開放發展,是指高職院校不應故步自封、畫地為牢,而應該在人才培養、技術研究、社會服務等方面,建立與學術型高校和應用型高校間的協同互通。例如,鼓勵應用型本科和高職本科學校互設專業,加強彼此生源的互通;鼓勵高職本科和學術型本科開展專業碩士聯合培養、貫通培養,促進高技能人才培養層次的高移;鼓勵學術研究型高校與高職本科共建技術轉化實驗室、產品中試平臺,促進科研成果的快速市場化。特色和開放是一對相輔相成的關系,高等職業教育只有在不斷開放中才能明確自身在高等教育體系中的獨特位置和價值,也只有在堅守特色中才能贏得其他類型高等教育以及市場的認可和尊重。

(二)統籌職業教育與職業培訓:強化實踐能力的培養

縱觀火箭心臟焊接人高鳳林、雙絲鉗工顧秋亮等大國工匠的成長歷程,技術技能型人才的成長跨越人生發展的每一個階段,是在工作場所學習和學校學習的不斷交替中實現職業能力的螺旋上升。僅僅依靠職前的學歷教育是無法培養出大國工匠的。因此,職業教育與職業培訓的統籌發展,對于系統構建大國工匠培養的通道至關重要。職業教育與培訓(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VET)在很多西方國家是一個統一連續的概念和領域,但受體制分割等因素的影響,我國的職業教育與培訓存在著時空分割、功能斷裂、標準不一等問題。無論是2014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的“學校教育和職業培訓并舉”,還是2019年《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的“完善學歷教育與培訓并重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抑或2022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提出的要“建立健全多形式銜接、多通道成長、可持續發展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職業教育與培訓的一體化一直存在于我國的職業教育政策視野,但推進一體化工作,必須基于我國職業教育辦學的基礎和需求,探索適應國情、便于操作的職業教育與培訓一體化模式。

統籌職業教育與培訓工作,關鍵要做好三項工作。一是構建職業教育與培訓一體化的課程體系,提升職業培訓課程及其資源的可及性。課程能為勞動力市場提供公平可見的能力證明。基于課程促進職前教育和職后培訓的一體化,能讓企業和學校明確學生學習的進度,減少課程的重復設置和學習,提升學習者能力進階的效率。二是構建和完善資歷框架制度,實現不同評價體系,尤其是技能等級和職稱等級的等值互通,將在職員工接受培訓的學時納入學習成果認定范圍,激勵在職員工不斷提升職業技能。三是加強對職業培訓機構和相關職業資格證書運行的規范和監管,尤其是糾正近年來一些培訓評價組織存在的與申報信息不符、證書設計不科學等問題。職業院校在充分落實育訓并舉法定職責的同時,也應被允許將承辦各類培訓所得收入按一定比例用于發放教師績效等。

(三)統籌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支撐各類人才的終身發展

與在職培訓相比,繼續教育主要聚焦于學歷繼續教育,旨在幫助在職人員提升學歷,從而獲得更大的職業生涯發展空間。目前,社會上存在一個普遍的現象:學習者往往希望在前20~30年完成所有學業,獲得一定程度的文憑后再進入勞動力市場,且大多數家庭擁有支持學生先行完成學業的條件。然而,這種行為產生了三個不好的影響。一是對于技術技能型人才而言,學校學習和工作場所學習的理想模式是交替進行,帶著問題學習,會比在教室中抽象地學習知識更有效果。先行完成學業后進入職場,仍需要學生在崗位上花費較長的時間適應和提升,不利于人力資源的高效使用。二是大部分學生傾向于集中完成學業,容易導致社會上彌漫對高學歷的追求,從而倒向“文憑社會”。從勞動力市場的招聘中也可以管窺社會對高學歷不理性追求的現象。三是對于在職員工來說,能力與素養的持續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沒有成為用人單位足夠重視的領域,學習機會少、渠道貧乏、內容單一是繼續教育亟待突破的瓶頸。

從理性人的角度分析,學習者做出這種選擇的邏輯在于繼續教育的學歷含金量和社會認可度不如全日制教育,為了給自身提供一個安全的就業保障,盡可能獲得更高的學歷就成為很多學習者迫于現實壓力的選擇。高等學歷繼續教育為各類群體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學習成果積累形式,然而學習者對于高學歷、集中完成學業的慣習,制約了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對人力資本的增值功能。此外,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當前我國繼續教育的實施質量與全日制教育相比差距明顯,集中表現在高校不重視繼續教育工作;專業設置以招生熱門與否為參照等。因此,未來統籌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一是把高等學歷繼續教育作為高校的一項重點工作,由政府加強監管,重點監管專業設置、招生規范、培養過程等關鍵環節,確保區域內支柱產業、重點產業的人才有相應的學位供給;二是改“寬進寬出”為“寬進嚴出”,在創新學習方式和學制設計的同時,加強學生學習的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尤其是對學位論文、畢業設計的內審、盲審等要求,一些專業可考慮將用人單位納入評價主體;三是引導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扭轉對高等繼續教育學歷的偏見,在制度上確保繼續教育學歷和全日制學歷的效力等同。

三、職業教育的融合發展

(一)推進職普融通:推動兩類教育的等值、互認、互選和互鑒

職普融通的本質是回歸育人的整體性、綜合性。在認可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同等重要地位的同時,不能忽視因效率主義而客觀上形成的教育分流和分類現實。教育的類型化和教育的融通化是不同發展階段的價值取向,而非非此即彼的關系,它們構成了認識教育、改造教育的基本行動邏輯,共同支撐人類傳遞經驗、傳承文化。

高中階段教育的融合是職普融通的突破口,綜合高中是推進職普融通的路徑之一。以美國為代表的綜合高中發展模式,較好地解決了高中階段教育“姓普還是姓職”的矛盾對立,通過開放課程的供應和選擇、開放學生進入高等教育的錄取通道,試圖解決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分野的發展困境。目前,我國綜合高中的實施模式,主要集中在職業學校和普通學校學籍互轉、課程共享、學分互換等方面,同時在制度上延長學生的分流時間、增加分流機會、提升分流的科學性。不可否認,這些舉措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中階段教育學生選擇生涯發展道路的機會,也以課程改革為依托,推進了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在內容上的部分融合。然而,真正實現為學生提供更適合的教育,須建立在高考的深度改革基礎之上。我們不能忽視評價的指揮棒效應,尤其是高考在配置高等教育資源和引導學生學習方向上的核心價值。未來應嘗試通過改革高考制度,允許職業教育領域專業性強的考試科目進入普通高考選考科目,或加強當前部分省份職教高考的公共課考試難度,允許所有高中階段學生自由選擇任何一類高考,從而引導普通高中主動建立職業類課程,同時要強化中等職業教育公共課的設計和實施質量。只有這樣,綜合高中才能探尋到真正的發展方向。

此外,在義務教育階段推進職業學校和普通中小學共同開發和實施職業體驗課程、職業啟蒙課程、勞動教育課程,鼓勵應用型本科、高職本科和學術型本科聯合開展“科學—工程”縱向復合型人才培養等,也應被視為職普融通的舉措。職普融通不應僅體現在正式學校教育制度之中,還應存在于學習者終身發展的歷程中,即學習者應秉持整體性的學習觀,避免用“理論—實踐”“學術—職業”“動腦—動手”的二元思維理解和改造世界。

(二)推進產教融合:發展產業參與的良好政策和制度環境

深化產教融合的理論基石是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產教融合是我國職業教育的辦學模式,也是在新時期推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根本路徑。產教融合的本質是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即學校作為人力資本和技術資本的生產主體,與行業企業作為人力資本和技術資本的使用主體之間的行動協調和資源整合,打破組織間的信息壁壘,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各類資本流動的效率和使用質量。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中,產教融合需要立足市場經濟運行的規律,在尊重和保護市場主體參與人才培養、技術研發和社會服務主動性和積極性的基礎上,對標我國經濟體制和勞動力市場運行機制的特殊性,充分發揮央地政府設計和實施產教融合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各方融合對經濟發展、產業革新、高質量就業產生的最大效益。

新時期推進產教融合,關鍵是要明確政府、行業、企業、學校在其中的角色,尤其是處理好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之間的關系,為各方參與產教融合治理、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提供優質環境。具體而言,政府應轉變自身職能,從產教融合管理者轉型為產教融合服務者,為學校和企業提供信息溝通、硬件升級等產教融合基礎設施建設服務,為產教融合組織的創設發展做好制度松綁和行動賦能,尤其是不斷提升學校的辦學自主權,同時以國有企業為抓手,以政策優惠鼓勵大型國企、鏈主企業等主動參與產教融合;行業企業應形成對行業和企業專有人力資本投資的戰略主動,通過人才合作培養、企業在崗培訓前置、職業學校教育和企業培訓一體化設計與實施、開展現代學徒制、成立產業學院等多種舉措,與職業院校形成專有人力資本和技術資本的命運共同體,助推中國企業技術升級,夯實參與國內乃至全球企業競爭的實力;學校應關注自身辦學能力的提升,尤其是響應區域產業的適應性,建立和完善職業院校校內專業(方向)調整快速響應機制,不斷提升基礎設施設備建設水平,強化師資隊伍實力和教師專業發展支持,將學校的未來發展深度嵌入區域產業發展的浪潮之中。

(三)推進科教融匯:實現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系統發展

技術創新是企業發展的永恒主題,也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我國大量中小微企業不具有自主技術研發、產業升級的實力和動力,抗風險能力較低,也難以形成發展的技術“護城河”。因此,未來我國中小微企業轉型發展,應把培植“隱形冠軍”作為重要突破口,對具有潛力的技術密集型企業開展重點扶持,培育企業自身技術研發和更新的能力。在這一過程中,職業院校責無旁貸。近年來,高職院校通過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和搭建產教融合平臺,已經形成了服務區域產業技術革新的基礎能力。2023年,我國職業院校重點瞄準新能源汽車、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領域的技術和工藝問題,承接國家級科研項目2700余項,比2022年增長7.52%;通過校企共建技術服務平臺等方式為企業開展技術服務累計金額超91億元;轉讓專利成果超過7000個,涉及金額超5.4億元。在初步形成技術支持能力的同時,很多職業院校還把技術研發的真實項目轉化為教育教學內容,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構建起了技術研發和人才培養的正向循環。

科教融匯是職業院校提升技術服務能力的指導理念,也是實施路徑。科教融匯在肯定了職業院校具有技術資本生產功能的同時,也認為技術資本和人力資本生產之間具有互促的價值。未來職業院校應把推進科教融匯作為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環,以技術知識的高質量生產,夯實職業教育的類型基礎和服務產業發展能力。具體而言,一是要正確認識職業院校開展科學研究的目的和類型,完善職業院校科研水平的認定標準。職業院校應把技術轉化、設備改造、復雜技術問題解決、產品研制和中試等作為科研的主要方向和內容,對高職院校科研能力的考核也應重點聚焦專利數量(尤其是發明專利數量)、橫向到賬經費等關鍵指標。二是要推動職業院校內部形成科研成果和教學項目轉化的機制和方法論體系。高職院校應自建科研成果的轉化項目庫,將已經解決的橫向課題按照人才培養需求,轉化為可被課程內容或實習實訓項目,尤其鼓勵學生使用不同的技術路線解決同一問題。教師還可總結凝練科研項目向教學項目轉化的方法論,促進科研教學項目開發的結構化、規范化、制度化。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相關閱讀
    沒有關鍵字相關信息!